Netflix上的小眾喜劇《我的隔離日記》

so white woman instagram,真的很有才華。

     上禮拜點進Netflix時,發現上架了一部新片,是Bo Burnham的INSIDE,中文譯名是《我的隔離日記》,當下基本也是沒事做,就點進去看了。

    巨大的片頭。

    一開始還蠻“正常”的。


    片頭剛開始他用一首歌開頭,提到戰爭、疫情和世界很糟糕,這種時候真的該開玩笑嗎?喜劇是不是一種消遣世界的方式,時不時按兩下罐頭笑聲墊著。「我想讓世界在我離世時變得更好,我怕喜劇幫不上什麼忙,這種顧慮也不是沒道理的,我該嘗試停止搞笑了嗎?」
    然後突然一道光。




    看到這裡我才決定繼續看下去,太諷刺了,大概猜到是一部諷刺的音樂喜劇。

    剛剛想著要不要截幾幕來寫解析,後來覺得這樣有什麼意義呢?去解析一部今年最有才華的影片?然後讓人以為看過解析就能理解整部影片在幹什麼,既而錯過影片?雖然說是喜劇,但這部其實不太像喜劇稍微更接近行為藝術,Bo Burnham好幾年都在休養生息或做一些其他的事情,出演戲劇或導演什麼的,Netflix上有其他的喜劇作品。
    然後我最喜歡他的what。

    這部INSIDE,前後段的心境真的差很多,看著小房子裡越來越雜亂的器材,到處都是樂器到處都是攝影器材、線、燈,一開始還算整齊最後混亂成一片,他要閃過一些燈跨過一堆線材,離開攝影機的範圍。這陣子台灣疫情三級,不能出門的日子又延長了,本來生活裡工作步調再緊再忙我都會花點時間掃地拖地收拾書櫃,現在閒下來反而拿出來的器材都懶得收回去了,我猜想一部分的生活環境、那最親密私人的房間臥室,跟心裡某種狀況有什麼的連結。也許這就是年紀大生活和心理空虛開始堆置物品的原因,而Bo他被關在這小房子裡,房子也逐漸混亂。

    除了環境上越來越混亂,內容也是。


    最悚的就是這part了,他滿面笑容地揮舞著一柄小刀,最後講完還愣是對著鏡頭維持好幾秒這一動作好幾秒才切掉,同一個動作、笑容滿面的,就這樣看著鏡頭。這段的台詞很網路,如果有在網路上看youtybe、創作者那些短片,片尾呼喊著你再回來看下一部片。

    在這個流量的時代,也是一個全體網民前所未有貼近的時刻,可以很輕易的將許多想法傳遞到目標受眾,以創作內容維生的創作者更新的速度不能太慢,太慢會被淘汰。以致於許多創作者開始不琢磨內容,跟著話題性,能帶來流量的東西出內容。

    然後你基本失去你自己。

    有時候我覺得數據化是一種邪惡,因為它讓創作者感覺到無能為力和無可奈何,又會覺得反正所有網路上的創作者都得接受這份威脅,那就也不必努力發想內容。更糟的是,它會給人一種錯覺,久而久之給人一種容易入手但也許自己根本沒有才華、工作也毫無意義的錯覺。但就現代行銷的角度來說,把要拿來當商品的東西切割分類是最好的方式了,不是要推一個每個人都熱愛的商品,而是找到一群人,他們喜愛什麼,然後給他們這樣的商品。

    但是身為一個商品,該怎麼從商品變回一個人。

    商品才需要尋找定位,人不用、人活著活著就會找到方向了,也許答案在無數的奇怪嘗試跟認真生活中找尋得到但也可能找不到。

    這是一部讓人覺得恐慌的喜劇作品,有多恐慌?片名INSIDE,近到像進到心裡這樣的恐慌,觀眾之於創作者,就像糖一樣。聽說糖是一種比菸酒更容易上癮的東西,但存在在生活裡方方面面,在不自覺的時候大口吃著最後離不開的東西。

    但每個創作者都需要觀眾,Bo也需要,他需要觀眾、需要被注目,但觀眾是他痛苦的原因。所以最後他逃出那間房間,卻發現自己仍在舞台上,後面的是聚光燈和觀眾。他拍片揭露了自己的INSIDE,把最混亂最糟糕最痛苦和批判都拍出來了。

    這就是這樣一部喜劇片。


===================
他真的很有才華,寫笑話很有內容、拍片很有想法有美感,音樂也做得起來,
但這部深深剖進內在的特輯太焦慮了,願作品能讓他重生。
Welcome to the Internet-Bo Burnham